校際交流:《另類教育在台灣》第十一章

第一節:使命 第二節:交流 第三節:畢業 第四節:生活相關問題探討 第五節:特色

第十一章 雜感

「若它如蒲公英般,載千百朵夢飛翔
 不要把它留住,這裡不是夢的故鄉
 且讓它將歲月從你身邊帶走
 送到更更遙遠的地方」--〈種籽〉

第一節 使命

中國人向來有重視教育與學習的傳統。我們奉孔子為至聖先師,同意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,並把教育和政治視為一體。孔子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為政為教,一直是中國知識份子的終極典範。

《論語》寫道:「溫故而知新者,可以為師也。」;又道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;又道:「有教無類。」;又道:「自行束脩以來,吾未嘗無誨焉。」

《荀子.勸學篇》寫道:「學不可已。青,取之於藍,而青於藍;冰,水為之,而寒於水。...是故木受繩則直,金就礪則利;君子博學而日三參乎已,則思明而行無過焉。」

不僅儒家,道家也很重視教育與學習。

《道德經》寫道:「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功成而不居。夫為弗居,是以不去。」;又道:「天地不仁,因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」;又道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」;又道:「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」

墨子一生都在行教育事業,組織教團,摩頂放踵地維持和平。親身實踐兼愛非攻,尚賢尚同,節葬節用的理想。墨家和儒家都有透過教育,達成天下大治的理想。且不論烏托邽主義的危險性,單就這份理想和使命感,對照孔子、墨子、孟子、荀子的事蹟,就可看出其中崇高的使命。

《墨子.兼愛上》寫道:「若使天下兼相愛,國與國不相攻,家與家不相亂,盜賊無有,君臣父子皆能孝慈,若此則天下治。」

《禮記.禮運大同篇》中,孔子有類似的理想。

《禮記.禮運大同篇》寫道: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。故人,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。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。鰥寡孤獨廢疾者,皆有所養。...是謂大同。」

學習的原則,在《大學》中談得極為深入。

《大學》寫道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於至善。知止而後能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」

這些古代聖賢的教誨,我以前體會不深。後來研究教育,參訪各校,並在指南國小帶了一學期的戲劇課後,漸漸瞭解到其中的微言大義。這些人以天下為己任,並體悟到教育是改善人世的必要條件。

看完前幾章,讀者可能為納悶:辦學如此辛苦,為什麼這些人要出來辦學?

我並不十分清楚其他校長們的辦學原因,但家母辦學的原因我很清楚。

我與家兄童年都與主流學校不合,都曾休學,在家自學。十年前我們全家本來打算長住德國,後來家兄堅持「要在自己的土地長大」,決定回台從事教育改革,我們才回到台灣。

回台後我在主流學校唸小學二年級,也與學校不合,加上毛毛蟲兒童哲學教室的一些同學們,也有類似的情形,母親才以家長身份,和其他家長一起辦學。這是為什麼種籽一開始就叫作「毛毛蟲親子實驗學苑」,後來毛毛蟲基金會不再支持,改名「種籽親子實驗學苑」的原因。「親子」兩字,一直保留至今。辦學,實在是為了家庭與孩子。

母親辦學的過程中,父親和家兄都一直支持,父親上第一線開課,家兄則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顧問。我是活在當中的學生,也一直將教育改革當成自己的使命。

曾聽人說:「人的心就像杯子一樣,當愛在其中滿溢時,自然會流出來與他人分享」。我想在這種狀態,雖然家母和一起辦學的教師辛苦,或者也能不覺其苦了。尤其看到孩子一天天的長大,我想他們心裡的安慰和感動是難以言詮的。

目前我已經走上自主學習及教育之路。至於未來會不會也去辦學,則要看緣份了。

第二節 交流

台灣另類教育界,目前正在從事一項工作,就是校際交流。

以前因為各自有各自的難關要克服,少有力氣從事交流。最近這一年來,大家開始體認到交流的重要,在加上學者專家們逐漸重視,使得交流工作逐漸展開。

交流的價值在於,瞭解別人在做什麼、遇到過什麼困難、整理出什麼心得。常言道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」,透過瞭解別人的經驗,可以學到不少東西,也可以留意可能會面臨的難題。目前各個另類學校所處時期不同,有些還在草創、有些已近成熟。分享彼此的經驗,便能拓展視野,不致閉門造車。

理念方面的辯證也很有價值。教育沒有標準答案,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思維,往往能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,並對教育產生更深入的思考。

目前國際的另類教育社群相當大,我暑假出國參與「2003年國際民主學校年會」時,親眼看到支援和交流系統的完整。可惜台灣一直沒有與國際接軌。未來這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。

另一種校際交流也很重要,那就是另類學校和主流學校間的交流。

這種交流說難不難,只需找到雙方都願意的方式,「點對點」進行互訪、交換教師甚至交換學生就行了。一般主流學校比較難接受交換學生或交換教師,但互訪應該不成問題。如果學校有心,甚至可能開放一兩門課出來交換。目前我們學校和種籽都在做這方面的嘗試,由教師或學生到邀請我們的體制學校擔任課程教師。其他學校則不大清楚。

第三種交流是另類教育界與學術界的交流。

台灣另類教育界主要都是走實踐之路的辦學者,和專走學術路線的學者常常搭不大線。除了幾位重視多元的學者外,多數教育學者也很少對另類教育界產生興趣;另類學校的校長、老師們又往往被實務的問題拖得無力從事正經的研究。因此,雖然台灣另類教育已有十年的歷史,有系統的研究和新的理論卻一直沒有出現。

我會撰寫本書的目的之一,也是希望學者和官員們能多重視另類教育;同時也希望另類教育界的工作者,在步入成熱期後,可以著力於交流與分享。

半年前應校長們的託付,我創辦了〈另類教育電子報〉http://www.alearn.org.tw/mag/,也為另類教育界的交流出了一份心力。讀者有心,可以去網站上看進一步的資料。

第三節 畢業

在末章插入一節,談談畢業生。因為不少人會好奇:到底另類學校的畢業生進路如何?

對於畢業生進路的問題,我不打算以全稱命題來談。每個學校不同,同一個學校裡每個學生也不同。種籽的學生畢業後,與主流能相合的很多,不合的也不少。相合者,往往令學校老師感到驚歎;不合者,至少也清楚生命是有出路的,不會怨天尤人。

外界的人常會以為,另類學校的畢業生一定和主流不合,這是一大迷思,其實不是這樣。況且,就算不合又怎樣?如果我們還存有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升學高」的心態,怎麼能真的尊重每個生命的不同?

我以前曾在一篇批判性的文章中寫道,升學主義使九成的人自卑,另外一成的人自大。要超越這個惡性競爭的體系,並不容易。不過,至少我們不會因為與主流合或不合,就變得自卑或是自大。尊重每個人的生命,讓人能成為自己,是另類教育的特色。

我們會學到,主流價值只是看世界的方式之一,從而有機會超越它。我曾對一位決定轉回主流高中的學弟說:「以現在台灣的情勢來看,要超越主流價值,只有兩條路:一是不理它,自己開創一條道路;二是保持自覺,不再汲汲營營。」身在什麼學校,全是虛幻。維持腦子裡的知識、經驗與覺察,才是一輩子的事。

我自己待過主流學校,也待過自主學習學校,這一年進入自主學程,算是自學者。在經歷各種不同的教育場域後,得到了一個結論:學習是教育的根本。我們太習慣用成人的眼光思考教育,其實教育的根本之道在於學習。一個人必須先懂得自己怎麼學習,才能懂得別人怎麼學習,接著才能懂得什麼是教育。

以一個學習者的立場,我們就不會認為取得文憑是那麼重要的一件事,也不會以為出身另類學校的學生就不會有好的出路。事實上,無論處在什麼學校,成長的路只有一條;無論用什麼方法,學習之路也只有一條。這條路,得自己去走。

第四節 道路

所以,讓你的心引導你,走向學習之路吧!一方面認識這世界的奧妙,一方面探索自我的本質,一方面追尋那引領你的夢。所以,去吧!千年暗室,一燈即明。認真生活,回歸本心。

如果你有孩子,那麼,請傾聽他的心聲,好讓他教你怎麼教他。

如果你有心辦學,那麼,請傾聽那許多人的心聲,好讓他們教你怎麼辦學。

教育發生在每一個當下的對應裡。所以,好好活著,成為一個學習者吧!讓那心靈的杯子,由滿而溢,灌溉生命。

最後,我想引我的詩〈種籽〉作為結尾。北辰是我的筆名。

〈種籽〉 北辰

埋下一粒小小的
小小的種籽
用鬆軟的黑土將它蓋上
用心去種,將它輕輕地種下

請不要著急,它知道什麼時候要發芽
請不要盼望,它知道自己要長什麼樣

風雨交加,不要用帆布包裹
它需要與風雨作戰的力量
苦旱來臨,莫忘了常常澆水
別讓它乾渴而亡

當陽光吻著它的面頰,別擔心把它灼傷
當寒風摟著它的枝枒,別害怕它會凍僵

日出時,請對它歌唱
日落時,請陪它看夕陽

若它如蒲公英般,載千百朵夢飛翔
不要把它留住,這裡不是夢的故鄉
且讓它將歲月從你身邊帶走
送到更更遙遠的地方

所以,去吧
埋下一粒小小的
小小的種籽
用心去種,但不要把心也一併埋下
因為它,自己會茁壯

後記

這一頁的空白,留給你去填滿。(空一頁)

 

 

 

回頁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