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際交流:《另類教育在台灣》第十章

第一節:導言 第二節:我的整體印象 第三節:學制相關問題探討 第四節:生活相關問題探討 第五節:特色

第十章 融合中小學--種籽模型的實驗

「自主常常會成為逃避責任的籍口,形成學生內心的撕扯壓力。」--〈參訪報告:融合〉

第一節 導言

融合中小學四年前於高雄縣大津國小校址開辦,一年前遷校至田寮國小校址,無明確法源,政府也未有補助。創辦人任懷鳴老師長年投入教改運動,曾在國中任教,並參與民間教校團體。人本當年籌備「南部森小」時,他擔任籌備主任,後來人本終止這項計劃,許多家長仍希望學校能開辦,任老師便離開人本,另行成立基金會擔任辦學團隊,開辦融合。

任老師曾到種籽學苑考察,認同這種理念和作法,決定在高雄以種籽模式辦學。他對自主學習和校園民主的瞭解和反思,甚至比許多種籽老師還要深入,但四年辦學卻一直不順,內部反彈的聲浪也一直不停。

四年以來,融合的學生數一直有限,學校幾乎處在存亡邊緣。今年因內憂外患,學生大量轉出,無法經營,宣告停辦。這不僅對任老師是一大打擊,也是台灣另類教育界的一大損失。尤其部份未獲政府補助的學校,目前仍有經濟困難,也難免憂心自己會不會步上融合的後塵。

我自己相當尊敬任老師,也為融合停辦深深感到難過。但是,以一個研究者的立場,我覺得有必要找出融合失敗的原因,作為前車之鑑。本章的分析重點和其他章節不同,不再以介紹理念與實務為主,而在探討辦學的內憂外患,以及克服的方法。任老師和融合的老師們都很認真,卻因為各種內外因素而不得不宣告停辦。讀者有心,當可看出我無意批判,而是真心希望後繼者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了。

任老師是理性傾向的辦學者,草創期的混亂情形又甚嚴重,致使家長不再信任學校。內部分裂,卻讓反對者仍然留者,致使分裂一再擴大。我去參訪的那一學期,任老師已被排擠為兼任老師,而校內大權落在幾個根本沒有自主學習理念,也不打算在融合久留的家長手中。明明草創期的混亂已漸漸告一段落,家長卻約著大批轉學,使得融合只好停辦。

融合的理念是參考種籽而來,想瞭解理念的讀者請直接參考第二章。它們有一點關鍵差異:融合對外標榜特教,而種籽對特教的部份,一向只做不說。種籽教師自創校開始就認為,人生而不同,每個人都有其特質,國小階段的孩子透過學習,具有高度的轉變可能。與其區分特教與否,不如落實個別化的學生了解與協助,幫助每位學生找到面對自己和環境的最佳可能。

融合停辦前,有十四名學生,師生比1:4。

第二節 我的整體印象

本節略過吧,我心裡難過,寫不下去了。

接下來請看〈參訪報告〉。寫這篇報告時,我還覺得融合有一線生機,報告內有些改革的建議。如今看來,唉!

第三節 學制相關問題探討

融合中小學的學制依程度分為四階,每兩年一階,第九年(最後一年)為準備升學的時間,不在此列。

「必修過多、教師經驗有限」:

融合的必修科原本有四大科:語文(國英文)、數學、自然(自然科學等)、社會(歷史、地理、公民等),依程度分四階上課。由於師資有限,跨階上課便容易衝堂。而教師的經驗,仍在累積中,未瑧成熟,加上知識之火剛才點燃,學生的外顯學習成就當然不儘理想。我認為,老師們需要時間,才能發展出自己的教學心得。

「選修不足、空堂太少」:

由於經費與家長的擔心,選修科原本只有一些,而目前則幾乎沒有。學生很少空堂,又很少選修,加上教師經驗有限,因此學生學習動力相當有限。這是主張排滿課的家長始料未及的。

「共識不足、家長擅權」:

簡單地說,融合的團隊內部共識並不足夠。除了部份家長、教師與創辦人外,對自主學習及校園民主都沒有深刻瞭解,也不認同,使得辦學阻力相當大。加上經費自籌,家長負擔大部份的經費支出,而權責又有些模糊地帶,使得家長干涉教學的情況相當嚴重。

或許是因為家長入學前,並未清楚瞭解學校的情況,只為認同理念,而有過多的期待。等發現實際情況不盡理想時,便會覺得上當,不顧現實情況,對教師施壓,來要求更高的教學品質。這種消費者心態與種籽早年辦學時,家長和教師站在一條線,共同努力的夥伴心態是完全不同的。

「權責不明、界限模糊」:

我認為,如果一開始就表明由家長辦學,教師只是受雇者,那麼家長對學校的存在便願意負責,而非以消費者心態來挑剔品質的高低。至於學校的方向,也可以在充份討論後,讓家長做最後的決定。

不然,將權力回歸辦學者,招生時就把話說在前面,讓不滿意的家長離開,或一開始就不要來,也是一種方法。

「特教招牌,有損無益」:

融合對外標榜特教,以致特教生的比例超過一半。加上採用自主學習的想法,造成重大困難。我出身自主學習學校,深切認知對國小階段的特教學生來說,良好的、具有自覺性的訓練,是協助他們與外在世界溝通的重要途徑,而這種訓練需要意志和堅持。

「自主」常常會成為逃避責任的籍口,形成學生內心的撕扯壓力。這也是為什麼標榜自主的種籽或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,從不強調他們的特教部份。只在師生對應上,強化協助學生清明的認知,等學生能夠接納自我特質後,再幫助學生找出具體方法,鼓勵學生自我訓練的原因。

雖然特教生的確有尋找良好教育環境的需求,融合也是相當合適的環境,但教特生家長為了孩子的個別需要,不免要求過多,甚致希望動搖學校理念與實務。這種力量會花費校方過大的對應能量,處理不好,甚至會導致親師分裂的慘劇,不可不慎。

第四節 生活相關問題探討

融合一開始便是採校園民主,用自治會和法庭訂定公約、維持正義,但這學期竟然試著廢除公約與法庭,權力回歸教師。這中間的曲折,相當值得探討。

「罪刑法定,法理不明」:

融合原本的公約是成文法,相當細,加上罪刑法定主義,使得學生在「無罪不罰」的思維下,會去鑽法律漏洞。

「討論不足,解放費時」:

相反地,在法理面的溝通卻不大夠。我認為,討論文化是民主的基石。若討論的習慣並未養成,那麼民主必然會有一個混亂的解放期,才能良好運作。融合目前正處於解放後的回歸階段。

「司法無權,執行不力」:

法庭的權威不足是一大問題。其根本在於:融合原本的法庭無權判學生退學。一個司法單位,沒有最後的權力,當然會威信不足。至於其他方面的執行力不足,是可以慢慢修正的。

「招中學生,衝擊過大」:

況且,融合曾經大量招收國中生,這是非常大的失誤。轉學生無論如何都會帶來衝擊,尤其是年紀大的更會如此。整個學校的風氣受到許多轉學生的不良影響,要重建對規則的尊重便得花更多的時間了。

「制度解構,改革希望」:

因此,自治會透過民主程序,暫時廢除公約和法庭,將立法、司法權都交給教師,是一項相當有意義的措施。民主的成員自覺到目前的民主法治機制效率不佳,加以推翻。未來再重建時,便會更深刻,也可以避免出現過去的那些弊病了。

回頁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