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際交流:《另類教育在台灣》第八章

第一節:導言 第二節:學制簡介 第三節:生活部份 第四節:特色

第八章 自主學習實驗計畫--自主學習的中學實驗

「我們深刻反省學習的意義、生命的價值,探索自己的方向,並瞭解世間的遊戲規則。」

第一節 導言

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五年前開始,是公民合作的計畫,原本在北政國中辦理,並計劃做「舊校轉型」。北政是小校,全校學生不到兩百人,很適合另類教育實驗。不過,在政黨輪替後,新的教育局不打算延續政策,將實驗計畫縮小為課程實驗,並以一校兩制衡突為由,宣佈停辦實驗計畫。

以上的故事,我們校內稱為「北政時期」,記錄在家母的著作《北政實驗手記/商智》中。那三年屬於草創期,學生又幾乎都是從主流學校畢業的,一開始難免出現混亂。不過混亂為期不長,就已在民主法治的機制下,調整得不錯了。

新生的行為解放期約為一到三個月,學習的解放期約為一年,和全人比起來相當短。而必選修的設計,也讓學生一方面擁有選課的自由和空堂時間,另方面也維持了基本生活能力、學科能力及公民素養。不過,行為解放期雖然不長,但一校兩制之下,兩邊界限相異,加上教育局政策上的不支持,確實產生了不少困難。

直到三年合約到期,教育局宣佈停辦為止,這個實驗計畫不斷被抹黑。但是,教育局的評鑑委員每年來訪評鑑,都看得出這所學校和傳言中大不相同,因此一直沒有作出停辦的結論。等合約到期,教育局才以一校兩制的衝突為由,裁示遷校;可是教育局一方面不提供校地,二方面宣佈停招新生,弄得人心惶惶。為此,九十年暑假,我們幾十名同學發起救校運動,透過連署、彈唱、戲劇表演等和平理性的方式,要求「校地」和「新生」,這也是近年來唯一由中學生發起的學運。無奈台北市政府十分堅決,最後雖然讓我們和私立景文高中合作,租地寄籍,卻一直不准再續招新生。因此,我們這三屆學生畢業後,實驗計畫就會湮消雲散了。

實驗計畫的學生雖然大部份都不是種籽畢業生,不過還是可以看成種籽精神的延續;兩校的創辦人、基本精神是一致的,做法卻因為學生年齡而大有所異。加上地理限制和組成人員的不同,文化也很不一樣。

實驗計畫長期以來寄人籬下,空間有限。為了不讓合作學校太為難,我們必須同步遵守合作學校的校規,以及自己的生活公約。和全人、種籽比較起來,我們沒有這麼多的「外在自由」,所以師生大多轉而追求「精神的自由」。

目前三屆八年、借地辦學的處境,整個外在條件都是扭曲的,和當初的理想相去太遠(所幸搬到景文高中後,景文全校師生對我們很友善,也提供了很多支援,台北市教育局也不再刁難我們)。不過,就算如此,我們仍然辦出了一所好學校。最為主流肯定的部份,是我們原本收進來的特教生(以主流鑑別標準)現在都變成一般生了(以主流鑑別標準)。這對主流教育界來說當然是奇蹟。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員,也將我們評為「亞洲最好的另類學校之一」。

至於台北市政府為何堅持停辦這樣一個實驗計畫,我確實不清楚,在此不便妄加揣測。還是看看值得外界參考的理念與實務,比較要緊。我自創校以來就一直在裡面就讀,有充份的第一手資料,當然也可能因此失去客觀。讀者若有機會,歡迎自行參訪判斷。

此外,有一點非先說清楚不可,我們學校以西方的自由精神和中國道家「長而不宰」的精神立校,老師們大多不希望學生對他們親之、譽之。我還是在學學生,總覺得我的成長是「我自然」的,常常看不出老師們下的功夫。雖然我的老師們非常用心,可是那麼不著意,所以很難具體描述出來。本章若看不到老師的部份,請勿見怪。這部份,或許得等他們自己來寫才行。

目前我們學校有約六十名學生,師生比1:12。原有的制度設計是1:15,因為停招新生後,學生只能轉出,所以師生比會愈來愈高。

第二節 學制簡介

我們學校是六年一貫的實驗中學(名義上雖不是獨立的學校,但師生自己都認同我們是一所獨立的學校;這和台灣的情況類似),以自主學習、校園民主的精神立校。生活方面比照種籽模式,由直接民主的生活討論會和間接民主的生活法庭來制定規則、維持正義。和種籽不同的是,我們一年級有「學習理論與方法」、二年級有「青少年法律」的必修課,讓我們對自己、對學習、對國家和聯合國的普世正義、法理、法條和自由主義的精神有更深刻的瞭解。

學制方面,前四年屬於「必選修學程」,共有十二門課必修,每一門都要通過才可免修;選修部份則要累積六十學分以上,才能過關。不過,大部份的同學都自我期許到九十學分,我自己則修了一百四十五學分,才進入自主學程。

必修課包含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科學、資訊、史地等系統學科;四個學期的藝術欣賞;食、衣、住、行四項基本生活能力;學習理論與方法和青少年法律兩門核心課程。

學習理論與方法是一年級必修,範圍包含自我探索、心靈成長、家庭關係、治學及研究方法等等,可說是自主學習精神的具體細節;青少年法律則是二年級必修,透過讀法典中憲法、民法、刑法、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等法條,探討法理,瞭解民主究竟是怎麼回事。這兩門課程,和學校自主學習、校園民主的制度密切結合,對學校學風和民素養的建立,大有助益。

選修科目則五花八門,每學期都因老師和學生的意願,開得也不大一樣。生活相關如:西點製作、情緒管理等等;藝術類如:寫作工坊、劇團表演、陶藝等等;數學專題、文史專題、西洋政治經典選讀、哲學討論等等,都屬於專精的課程的「重課」;而跟著一般課程走的高中物理、化學、地科、英文、數學、史地等等,也很受歡迎。

我們在必選修學程時,如果有特殊學習需求,還可申請「校外學習」,在每週固定時間向校外的老師學習,不受限於校內。只要經學校審核通過,由老師證明學習成果,也能申請學分。我們認為,中學生的性向分岐較大,對知識的胃口也大,一所小學校裡不太可能開出讓所有人都滿足的課程。透過校外學習制,可以讓需求超過學校能提拱範圍的學生,找尋其他學習資源,不會被學校綁住。

十二門必修過關,六十學分修滿,才能提出「自主學程計劃書」,向學校申請進入自主學程。計劃書要包含自我認知、未來短期目標和長期方向、詳細的學習計劃等等。其中還有一部份是「自主能力證明」。原本的設計中,自主學程未完成,就不能畢業;目前因畢業證書由合作的景文高中發,我們只好自己發一份「自主能力證明書」。不過大部份的同學看重的是這份沒有法律效力的證書。

自主學程中,我們可以找一位老師擔任「諮詢導師」。諮詢導師的角色真的是諮詢而已,有點像研究所的指導教授。

目前我們有兩位同學已提前完成自主學程計劃,得到美國一流學府的認可,赴美求學。他們的應考計劃和自學計劃,都相當驚人;我的參訪計劃也不是平常高中生的水準。在我們學校,提出自主學程計劃書的人,都清楚自己的特質和方向。不少人固然是隨大流去考大學,卻也想清楚未來想讀的科系;有的人則不考大學,而去磨練登山嚮導的技藝等等。我們不在乎是不是每個人都考大學,卻在乎是不是對自己的未來清楚明白。

我自己覺得,自主學程這兩年是我們的重要關鍵。進入自主學程的同學,都有明顯的進步,治學態度也更認真了。不過,我想若沒有必選修學程四年的磨練,一下子進入自學狀態,恐怕很少有人能學得好。所以這樣的制度設計,我覺得很好。

以我個人的理解,成長不外乎是「建立習性」與「超越習性」的循環上升,必選修學程是建立習性,自主學程則是超越習性。所以每學期自主學程學生回校分享的時候,我總會勸告學弟妹:難得有兩年的自由,不要被課本限死了。我自己是準備考大學的人,但我很清楚知識之海絕不是只有課本而已。至於生命經驗,若沒有自己闖盪過,怎能累積?學校只是世界小小的一角,我們要在這個環境中,培養自己走出世界的勇氣、信心、和能力。

目前我們學校已達發展期,邁向成熟期。學風鼎盛,和當年北政時期大不相同。我覺得我們學生比起主流中學生而言,治學態度嚴謹很多。

第三節 生活部份

「很會開會」是我們學生的特色。

我們學校的校園民主,基本架構和種籽一樣。不過,種籽是小學,雖然師生平等,但成人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;在我們學校,師生平等則更明顯。學生在知識和人格上尊敬老師是一回事,在生活會議的討論中,一點都感覺不出來老師的影響力比學生大。大家討論時都能嚴守會議規範,就事論事。

除了生活會議、主席團和法官團的會議外,遇到事情時,還有各種臨時成立的委員會。討論會、工作會議都很常見。我們講求效率,這也是為什麼我去全人時,對那種半聊天式的會議很不習慣的原因。

同是教育庭,我們學校法庭的權威就比種籽的法庭還高。中學部學生法官的年紀較大,思想也比較成熟,往往可以獨立負起教導和判決的責任;種籽的學生法官多由高年級生擔任,威信是有的,但碰到麻煩的案件還是得靠老師幫忙。中學部除了有一次偷竊的大案之外,很少需要法官團中的教師法官出面主導。

我們對法庭十分敬畏,卻又很親切。法官們界限清楚,很少有人會把當庭的事情帶出庭外的。偶然有朋友兩人,一人是法官,一人是被告,那法官也不迴避,絕不徇私。無論判得多重,就算是回家一天,出了法庭,兩人還是朋友。本來不是朋友的人,也不會因為上了法庭而結仇。大家就事論事,很少有情緒。

我一直認為,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,是為國家培養良好公民。在民主多元的社會,公民的民主素養、合作能力、創造力變得十分重要。這些已不是過去強調的「競爭力」所涵的範圍。我們重新思考何謂競爭力,就會發現原來合作能力就是一項重要的競爭力。我們學校一直在體現良性競爭的文化,注重進步和品質,也強調合作互助。沒有單一的成績和價值標準,就不會產生惡性競爭。我相信「民主教育」是未來進步教育的方向。

校園民主的制度,加上討論文化、清楚的界限、法哲學的認識,造就了一批高公民素養、合作能力的學生。在兩年前救校運動期間,學生自發組成工作團隊,並以和平、理性的方式提出訴求,比起社會上許多不成熟的抗議行動,高明太多,也讓外界印象深刻。

雖然有些人為了學校最後還是停招新生而難過。不過,說不定未來在某一個時空下,又會出現一所自主學習中學。我們一直都在創造奇蹟,不是嗎?

第四節 特色

「自主學習」:

倒底什麼是自主學習?我的理解是:找回本心,保持學習和創造,真實面對生命。在種籽,情感面較重;中學部則是理智面較重。我們深刻反省學習的意義、生命的價值,探索自己的方向,並瞭解世間的遊戲規則。家兄曾說,生命是永遠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追尋,這條路有人走得快,有人走的慢。我們學校所做的,是讓我們都能看到這條路,並自覺地向前邁進。

「校園民主」:

中學校園民主不易成功,而我們學校卻很成功。我認為關鍵在於討論文化和「青少年法律」這門課中,學到的法政思想。中學生對善的原始直覺已漸漸消褪,需要靠理智的認識和反思將它重新找回。如此形成的公民意識,便能更深刻、更牢固,也更能面對質疑。這也是中學部和種籽的不同點。目前種籽人普遍缺乏自我表述和理智層面反思,只是順著種籽的傳統,「我自然」地過生活;我們學校的人則習於理智的討論,並能讓外人瞭解我們在做的到底是什麼。中學生和小學生的發展階段不同,自然會形成不同的文化。

「討論文化」:

在「學習理論與方法」的課中,提到良好討論的幾個要素:相互接納對方的情緒;釐清雙方用詞定義;願意傾聽,接受合理的改變,尋求共識的結論。把握住這些原則,就能形成良好的討論文化。另有一點,討論是合作創造的過程,結論是共享的。因此,討論和說服絕不相同。如果把討論變成說服,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。

「愛智學風」:

由於外在自由有限,我們特別崇向精神自由。透過知識學習、哲學討論、藝術創作,超越外在的局限,而沈浮於知識的汪洋之上。這裡的知識是廣義的,包含了各種經驗和技藝,以及從分享和創造中的整理與內化。我們學校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,而有深厚的人文素養。

「自主學程」:

最後兩年自主學程是一條自學之路。自主學習者相信,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能夠利用資源,自主學習,而不再依賴他人的教育設計。我們在必選修學程中慢慢培養自學能力和興趣試探,並在自主學程開花結果。無論自主學程計畫在旁人眼中是精采萬分或平平常常,每個學生進入自主學程後,都在學習的自覺和自主能力上,有一次飛躍。

「知識之美」:

和種籽一樣,我們學校的老師本身必須是一個自主學習者,才能將這種生命態度,以及知識之美,傳給學生。不同之處在於,中學生的知識水平較高,教師的知識水平也因而提升。在我們學校的專任及兼任老師中,不乏具有深厚學養之人。他們肯領微薄的薪水來教書,主要是因為我們學生多半認真向學,深度也夠。有些同學在治學態度和勇於發問這兩點上,遠勝於一般的大學生。

「自我期許」:

莊子有言:「孤臣孽子者,其居心也危,故達。」我們學校的處境就很像孤臣孽子。在救校運動結束、政府宣佈停招新生後,有一段時間同學們都陷入一種悲情意識中。目前這種悲情意識已經轉化為正向的自我期許,覺得一定要有一個好的表現,讓外人肯定實驗計畫的價值。不少人的學習動力和這種自我期許有關。等到體會到知識之美,並有了足夠的學習自覺後,當然就不再依賴這種外在的目標,而能產生自發的動力。

雖然很多學生在升高中的階段,因為實驗計畫萎縮被家長要求或為了自我追求而離開實驗計畫,可是心理上都覺得自己還是實驗計畫的一份子,每到期末展示日,或假期,都可以看到這些離校生回來。自主學習本來就不限時間、空間,只要認同這樣的生命態度,就是同學。我們認為:實驗計畫或有結束的一天,我們這些自主學習者卻會繼續存在。這不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,而是我們對自己的深刻期許。

回頁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