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際交流:《另類教育在台灣》第七章

第一節:導言 第二節:我的整體印象 第三節:學制簡介 第四節:生活部份 第五節:特色

第七章 開平高中--舊校轉型的實驗

「舊制度和習慣會使人停滯,拒絕進步,必須先破除。」--〈參訪報告:開平〉

第一節 導言

開平私立高級中學位於台北市大安區,設有綜合高中部、高職資料處理科及高職餐飲科,其中又以餐飲科最為著名。

開平大規模改革至今已有四年。這項全面改革由夏惠汶校長發起,林香君、張貴傑兩位副校長協助,師生共同努力而成,使得開平從一所排名在後、籍籍無名的學校轉變成餐飲科的典範、躋身進步教育的行列、成為另類學校的一員。這中間的歷程曲折、艱辛而可敬,詳見《摸著石頭過河--一位頑童校長的辦學手記/師大書苑》。

夏校長的父親是開平老校長。在夏校長的求學歲月中,曾因反抗權威,受父親嚴懲。後來夏校長學成返國,接掌開平,決心用不同於主流的方式,辦好開平。這麼一來,雖然不能為萬世「開」太「平」,但總算對教育界有所貢獻。

開平的改革打破了主流的科層管理、授課制度,其過程相當辛苦。因為開平是舊有私校,學生素質原本不佳,校風也不算太好。加上近千人的大校,豈是說改就改得了的?

開平改革「先破後立」的過程中,也曾出現解放後的混亂、內部的分裂,如同新設另類學校的草創期一般。雖然中間頗有動盪,不過開平精神已逐漸穩定成形,而制度改革仍在持續中。夏校長認為一個團體制度一但定形僵化,便會走向滅亡。因此,開平的精神長存,制度卻不斷改變。

開平高中和台灣其他另類學校十分不同。最大的差異,在於學生數量。開平的學生數約有八百人,師生比則是1:10。由於開平實施行政扁平化,因此行政人士如同其他另類學校般,並不太多,而能提高師生比。

八百人的大校當然不可能像六七十人的小校那樣精緻,而且制度建立也會是成敗的關鍵。對小校而言,有高明的校長多半就會帶出不錯的學生;但對大校而言,沒有好的制度和教師團,空有好校長也沒什麼用。開平的改革經驗,對於想在大學校內從事改革者,當有所助益。

美中不足的是,雖然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在餐飲科,餐飲科也辦得很好,但開平另有綜合高中部和資料處理科,這部份待努力的空間很大。雖然不影響餐飲科的成果,但總是美中不足。

無論如何,我們學人是學優點,不是學缺點。讓我們把焦點放在大規模改革,以及餐飲科的成果上吧。

第二節 我的整體印象

參訪之前,我的印象主要來自於夏校長的書《摸著石頭過河--一位頑童校長的辦學手記/師大書苑》。書中是開平改革過程中,夏校長隨手記下的隨筆,支支節節,不過還是看得出一些端倪。


書中記錄了改革的幾項重要措施、遇到的阻力、解放後的混亂等等。若只從書上來看,不太看得出開平好在哪裡,只知道「破」的過程,卻不清楚「立」的結果。然而,報上常常見到開平的介紹,開平餐飲科的學生常在比賽中得名,又顯現出開平必有相當的成效。


我去參訪時,主要焦點放在「大校改革」這一點上。其他各另類學校的經驗,都是在小校(最大也不過百餘人),旁人總不免要說「另類教育只能在小校實驗」。若發現大校改革的秘訣,找到成功的案例,不就表示另類教育的實驗是處處皆可為之的嗎?

坦白說,雖然夏校長名氣很大,剛開始我並不相信開平的改革能到多麼了不起的地步。尤其初到開平,覺得校園狹小,印象不算太好。幾天參訪下來,我才看到開平的優點:先破後立的改革策略、「在什麼位置,做什麼事」的敬事精神。尤其那些三年級的助教們自信滿滿,自在大方的神情,讓人覺得不像一般高職學生。在升學主義之下,會進入職業類科的學生通常是考試競爭下的失敗者,往往帶有許多挫折和陰影,但開平餐飲科的學生卻很有自信。

參訪的過程,有一次遇到「餐飲服務」課的小考,許多高一生由助教帶著到大教室表演「美姿美儀」、「分菜夾」、「Setting」、「接電話」等技藝。有一位助教見我瞧得興起,還主動教我如何折口布、使用分菜夾和Setting。他教得很專業,我學得也很認真。那次經驗滿好的。

在參訪的某天,我和一位助教聊了很久,放學後還一起去小店裡談天,各自講到曲折的求學經歷。他第一次瞭解到主流學校中,成績好的學生會有的孤獨和無力(我曾在主流學校待過一段時間);我則瞭解到一位在主流學校中,被劃為「過動兼重度學障」,負傷累累的學生,如何在開平的開放教育和輔導機制中,找回自己的生命,成為自信、有能力的餐飲人。他說他未來想從事教育,因為他太瞭解教育如何左右人的命運了。我深有同感。

細細參訪的結果,發現大校的確不可能如小校那麼精緻,但制度建得好,加上領導有方,即使不精緻也能辦出好學校來。只不過開平的成果雖好,在學科和秩序面的犧牲也不小。技職學校要比照還可以,主流的普通學校若要比照則很不容易,只能參考開平改革的精神,制度面得重新來過。

我不得不佩服夏校長和林、張兩位副校長的勇氣、毅力和才幹,竟能將八百人的大校改成另類學校,又辦出相當好的成績。從主流價值的標準來看,開平餐飲科也是第一流的。

接下來,我們來看看〈參訪報告〉。

第三節 學制簡介

私立開平高中餐飲科的教育核心目標是:自在自得、知機應變、人文精神、專業技藝。

開平已取消傳統的分班方式、學科設計和導師制,改以「學群制」取代。我認為學群制是開平能將一所近千人的大校轉成扁平化、人性化的關鍵。

開平有三個學群:「綜資學群」是所有名義上綜高和資料處理科的學生,以為人數極少,故合拼為一個學群。「92-3學群」是高二、高三的餐飲科學生(數字是以畢業的學年度算,明年就會是「93-4學群」)。高一餐飲科學生獨立為一個學群(目前叫「94學群」)。為打破學群界限,另有一個下午的「跨群選修」時段和除週三外每日第一節的社團時間。

綜資學群由一位有經驗的老師總負責,分為兩種學程:「做中學」和「自主學習」,學生每學期可自由切換或同時修兩種。「做中學」是在學校行政部門實習,跟著一位老師,類似師徒制的設計。「自主學習」的學生有兩位指導老師,提供諮詢;學生自訂學期計畫,每天寫記錄。綜資學群的學生除軍訓外,無固定課程,但可到餐飲科的課堂上課,也可利用其他校內外資源。

我認為,綜資學群的設計除可讓學生解放,並學會獨立外,並無足夠的興趣試探和學科課程,因此只有本來就較有自覺、主動性的學生能良好學習,而在增進其他學生的自覺及主動性這點,卻嫌不足。因此接下來的報告主軸將放在餐飲科和學校精神上。

餐飲科一年級時以學群制分班上課,每學期重選一~三次班,以打破班級界限。一下則開始分科別選班(中餐、西餐、烘焙、管理)。主要課程分為兩部份:理論與實作。理論課是一些基本能力,以實用為主,不用課本,而用學習單。課程包括:國文、英文、人際關係、餐飲服務、企劃設計等等。學科課程縮得很少,以此減輕學生的壓力及不實用的課程。實作有實習課、集訓等等,在學校對面的實習大樓「主廚之家」實習。

學科課程的課堂通常會混亂、吵雜,但穿上餐廳制服,在主廚之家實習時,師傅的要求就很嚴格,學生也都能遵守秩序,認真學習。我認為,這是開平精神中,「角色切換」的典例。他們「角色切換」的精神是可貴的,這代表應變力、敬事的態度等等。它讓開平的學生在鬆綁、解放的同時,能掌握分寸和「亂中之序」。

這學期一年級餐飲科開始嘗試「助教制」,這是一項大的改革。所有的理論課程老師退到第二線,第一線教學改由學生助教團擔任。這些助教都是從校外實習回來,表現良好,再經過甄選的三年級學生。教師的角色切換到顧問、校長,學生的角色切換到教師。助教負責做教學規劃、授課等等,教師採被動的方式提供諮詢。每天放學助教們會和94學群的老師開共同會議,還有自己的內部會議,十分認真。

雖然一開始缺乏經驗,難免會出現狀況(如:課堂太吵、學生學習意願低等等),但助教和老師會努力面對困難,創造解決之道(如:有些助教讓學生知道平均一堂課多少錢,他們就不會浪費時間)。我認為這是個非常好的實驗,讓師生都有成長的機會。對高一生來說,最重要的學習反正是實作的部份,高一的理論課程學到多少並不那麼重要。因此,就算因為實驗而使授課內容減少也不會產生嚴重的後果。

二三年級組成同一個學群,因為只有一半的人在學校,另一半的人會在校外或主廚之家實習。

到了二上,各科別(中餐、西餐、烘焙、管理)的教學內容也會分得比較細。以選修「課程組」(或稱課程套餐)的方式,每週重選班級。

二下~三上是校外實習,學生們除了「選手」留在主廚之家外,都會透過雙向選擇,到校外的餐廳實習。和其他高職,甚至四技二專相比,一年的實習時間都算很長的了。校外實習的經驗非常重要,除了學習技術外,還能瞭解職場的文化與規矩。學校規定若被實習餐廳退回,就得退學。受訪的三年級助教們都認為校外實習讓他們成長許多。蘇良吉助教還說,他在實習餐廳認識不少其他學校的實習生,除了交上朋友外,也訝異自己在開平學的技術竟領先別人那麼多。

選手們不在校外,而是在主廚之家實習。他們是主廚之家餐廳的領班,除了學習技術外,還負責帶一年級的實習生,維持主廚之家餐廳的良好運作。劉興倫助教說,主廚之家餐廳就像一般的餐廳,只是內場、外場都由學生來做。因此,對於服務品質、態度、規矩的要求都很嚴格。在「角色切換」的文化下,有別於理論課程的散漫,大部份學生也都能認真實習,符合要求。我於參訪期間,各吃了一次主廚之家的中、西、烘焙,經驗極好,不輸一般的餐廳。

到了三下,回校修課,整理經驗,準備畢業製作。修課的學生大致分成兩群:升學與就業。由於一二年級的課程注重實作,極少用來面對考試的學科,想升學的學生需要靠自己努力,才能補好學科,面對考試。不過由於能自我負責,想清楚再準備考試的動力就會提高。走就業這條路的學生壓力就比較小,因為他們的技術本來就強,需要的只是精益求精。三下的重點主題是畢業製作。這學期的助教制實驗,也讓部份的學生有不一樣的工作要忙。

第四節 生活部份

開平的行政扁平化設計,取消訓導處和輔導室,而以三個「聯合服務中心」(分別位於校內、校門、主廚之家)解決學生的事務問題。學生也會自己去找老師、副校長、校長談話,而不會感受到傳統學校中「越級」的壓力。

由於法令規定,開平仍然有軍訓課和教官,但教官除了上軍訓課、維護校團安全外,並不管學生的生活常規(校規也不管),也不負責「管教」學生。學生和教官不是對立的。

開平校內的校規只有幾條:不侵犯他人身體、不吸食或販賣毒品、不侵犯他人隱私及財務。校規非常寬,但學生手冊上寫得很清楚:「違反生活公約的後果是轉換環境,離開開平」。另有兩項須改正的習慣,長期不能改正也得輔導轉學:抽菸、曠課超過42節。

為了學校安全,進出校門需穿制服,之後不管。儀容也不管。學校許多染髮、奇裝異服的人。但實習的時候,就和面對正式工作一樣,服裝儀容要求非常嚴,甚至襪子的顏色都不能隨便。這種「角色切換」同時達到解放的效果,也能讓學生學會敬事。

違規處理機制(司法權)是「法治委員會」,由親、師、生代表做最後裁決,看是否需輔導轉學,或討論出別的足以讓違規學生改過的處理方式。

各課堂另有師生間的約定,但都滿寬的。除了會影響上課成績外,也沒什麼拘束力。

在主廚之家實習,則另有嚴格規定,包括遲到也會是很嚴重的事。違規時輕則受罰、被打低分,重則退訓。若被主廚之家退訓,也會送到法治委員會去。

在校外實習時,需嚴格遵守對方的規定。如被實習單位退訓,則會送到法治委員會。

我認為,雖然校內規則極寬,課堂太吵、環境不夠整潔,但放寬規則得到的正向效果實在很高,因此不能只看表面的混亂。由於學生過去九年被壓抑、否定得很嚴重(開平的學生多來自升學主義中的「失敗者」),需要大解放才能找回自己、燃起學習意願、覺得被尊重。也是因為這種解放,在實習時學生才能認清規定的重要性,並嚴格遵守。這種「角色切換」讓學生認為規則是合理的、為了需要而定的。

在開平,另一項重要措施是「平台對話」(簡稱「平台」)。平台的規則是:任何人都可以說任何話,提出任何問題,發洩任何情緒;其他人能回應就回應,也有權不回應。平台對話時間有言論免責權,任何人不得事後算帳。

平台有「全校平台」、「教師平台」、「學群平台」等例行制度。其他時候,任何一個團體或班級,也可以自己約好了就開場平台,把心中想說的話盡量表達出來。

平台不是用來解決實質問題,而是用來處理情緒,產生心理支持的。這項設計有效地克服了傳統學校中意見表達的恐懼。我認為,因之而生的「互信機制」是開平能成功改革的重要關鍵。互信之後,方能合作。平台也是「角色切換」的一例。

除了平台外,開平還有一個言論免責區「民主牆」(或稱宣洩牆),在上面可以張貼任何言論,不必擔心被算帳。聯合服務中心的行政人員說,以前還有很學生使用,近年來愈來愈少,有什麼問題或不滿都可以找老師,就不再需要了。我認為,從「民主牆」的使用率降低,可以看出開平的互信、支持機制愈來愈有效了。

雖然開平並非從事校園民主,而較像哲君制,但學生可以明確感受到自由的空間與支持的力量,使得「解放」到「重建」之路得以順利。學生會清楚規則的合理性,也會在自由的空間中體會到「學習是自己的事」。陳致憲助教說,其實在開平,除了專業技術外,學校提供的不多,還是得靠自己。能自動自發去學,就學得多,不然就學不到什麼。我認為,開平的環境能讓學生有此自覺,是非常值得肯定的。從我成長的經驗來看,當學生有此自覺,環境又能提供支持力量時,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自動自發,成為良好的學習者。

開平的環境以人文精神主導,尊重所有人。教師的教學方式雖然沒有嚴格規定(當然不能體罰,那違反校規),但老師們會認真注意到學生的狀況,常常自省,或在會議中提出教學上面臨的困難、疑惑。教師間的支持系統已然成形,運作良好,讓每個人都在成長、改進。老師們還未完全成熟(與辦學者的視野、境界尚有一段差距),但整體是逐漸進步的。我預計兩年內部份的教師便會完全成熟。

第六節 特色

「角色切換」:

開平餐飲科屬於高職系統,收的學生多半來自升學主義下較後的一群,雖然有些學生確實是因為興趣而來,但多半還是帶著許多的「傷」,如壓抑、憤怒、自卑、恐懼等等。要讓他們找回自我價值和對學習的熱忱,「解放」是必要的。但隨之而來的,「解放後的重建」也成為必須面對的課題。開平用「角色切換」的方式,犧牲未必重要的學科課程,以兼顧學生的解放需求,給予學生開放、信任而支持的環境,有效地處理長期累積的心理問題,並換取學生對界限的認知、敬事的態度、技藝的學習。我認為這點很有價值,尤其對需要面對「解放與重建」的學校,會是一個好的借鏡。

「變」:

開平的改革是先破後立,制度都是討論、發展而來的,而且一直在變,每個學期都會有一些制度的修改,也可以說是不停地實驗,並從實驗中取得新的經驗。這學期開始嘗試的「助教制」便是一例。雖然實驗總有成敗(即使失敗,也不至動搖根本),但過程對參與者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。無疑地,不斷嘗試、精益求精是另類學校草創期必然的現象,但學校穩定後仍保有實驗精神,說不定可以帶來一些新的動力。夏校長說,開平是有意識地維持「變」的傳統,讓其中的人從「隨機應變」到能「知機應變」。我認為這點很有價值,尤其對已過了草創期,漸趨穩定的學校,會是一個好的借鏡。

「與未來的連結」:

開平餐飲科是職業學校,當然應該注重學生的進路。在改革的過程中,技術的部份是守得很緊,毫不動搖的根本面。根本面守得住,學生就會覺得學校是好的。如何知道守不守得往,就是看與未來的連結了。開平在這部份相當用心,成果斐然(畢業生就業率達八成以上),因此,外界的眼光才能肯定開平。畢業生的進路清楚,學生知道自己不輸外面的學生,這對學生、家長、教師的心理都有很大的正面影響。劉興倫助教說,走升學之路的人,就算成績考不好,進到爛一點的四技二專,也不過是學一些早就會了的技術,不至於有什麼問題。發展優勢科目,建立與未來的連結能產生安全感。我認為這點很有價值,尤其值得學生有「畢業危機」的學校參考。

「助教制」:

在開平,「助教制」正在實驗階段,但「良好學習的有效檢證是當老師」這點是無疑的。我認為,讓學生學習為師之道,可以複習原有的知識、培養領導能力、提高視野、建立傳承,值得實驗。而且,說不定因此而能喚醒一些學生的教育熱沈,培養未來的好老師。我認為,雖說「互助」的文化在許多學校都有,但開平將其制度化的實驗,的確可供參考借鏡。

「先破後立」:

開平的改革,是從打破舊制度和習慣開始的。舊制度和習慣會使人停滯,拒絕進步,必須先破除。比方說要叫醒一個賴床的小孩,怎麼說都沒用,不如抽掉他身上的被子。舊制度和習慣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被子,抽掉後,才能再一起想出改革之道。教育改革必須建立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內部動力上,才有成功的可能。開平採用的方法是:先強制抽掉習慣,迫使成員非動不可,不動就無法生存。

開平改革的起步「破」是「由上而下」的,但「先破後立」的方法,使得「立」的部份不再是由上而下,而是共同努力的。我認為,這是開平與一般學校的改革極為關鍵的不同點,值得效法。

「人文精神」:

開平的自由校風,讓學生得以解放、療傷,又不因而喪失有效學習,十分可貴。其中關鍵之一在「人文精神」。這不是空的口號,而是代表回歸教育本質、尊重每一個人、讓人成為自己,也就是夏校長在書中引用老子《道德經》的一段:「生而不有,為而不持,長而不宰,功成而弗居。夫為弗居,是以不去」的境界。一般學校的校長可能會質疑開平的校規太鬆、環境太亂、課程太少等等,但殊不知這些都只是解放帶來的表面結果,並不足奇。我肯定解放帶來的教育效果,以及開平的「角色切換」控制了解放的亂象。如今開平已辦學有成,可以提供一般學校,尤其是技職學校一個好的借鏡。

「平台對話」、「民主牆」:

言論免責的「平台對話」、「民主牆」,可以解決學生相當程度之內的憤怒、自卑與恐懼。許多一般學校的學生,希望校長主任肯用心聽他們的意見而不可得,若有平台,他們便會覺得受到尊重。學生對尊嚴的要求其實不多,何不滿足他們?不過,夏校長特別提到,一開始大家防心還在,怕被算帳,要等到真的在平台和校長槓上,發現真的沒被算帳,信任基礎才慢慢建立。因此,真的要比照辦理前,校方得有個心理準備,就算剛實施時一堆學生在平台上罵髒話,也得忍得住,不事後算帳。

「行政扁平化」、「學群制」:

大的學校不好辦:改革措施不好推廣,人與人間的距離太遠。開平的制度改革打破學校的科層,使得人與人之間較能平等對話。雖然校長、副校長還是難免有點距離,但他們自己下到學群,甚至參與教學,拉近與師生的距離。學輔導的張貴傑副校長也常和學生談話,深得學生喜愛。林永翰助教在他的一份自傳式的研究報告中寫到:「...每當我碰到困難,他會來幫助我。我碰到學業上的問題時,他會來指導我...貴傑在我的學習生涯中,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」。學群制增加老師們彼此合作、討論的機會,讓教師會議成為互助互信的支持團體。

「超學科課程統整」:

開平的課程以實用取向,以一個個主題為軸心(如團膳實習、拜師大典、校慶、校外實習、畢業製作),課程則以「課程組」的型式配合,讓學生選修。學生不會覺得學到的東西是死的,而會覺得實用。當然,由於這種設計,很多學科課程(如數學、物理等)都很難上,因此在學科取向的普通高中要做比較困難,需要變化(如針對目標是不同科系或就業的學生群開不同的課程組)。職校要參考,甚至比照辦理都比較容易。

回頁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