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際交流:《另類教育在台灣》第五章

 

本系列報告為2002年至2003年間
高二學生唐宗浩的教育參訪學習報告
依照當時的研讀與觀察寫成
教育場域是不斷成長變化的有機體
事隔多年,這些學校已經形成新的面貌了

 

第一節:導言 第二節:我的整體印象 第三節:學制簡介 第四節:生活部份 第五節:特色

 

第五章 苗圃小學--蒙氏教法的實驗

「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和觀察者。」--〈參訪報告:苗圃〉

第一節 導言

苗圃彰化社區合作小學,由合格的蒙特梭利教師梅世傑(Robert Major)創辦,也是台灣另類學校負責人中唯一的外籍人士。他在台灣推行蒙氏教法已十多年,妻子王汝內女士也和他一起從事教育工作,兩女一子也都以蒙氏理念帶領。

梅老師多年前在彰化辦了一所「苗圃蒙特梭利幼兒園」,以維持家計;三年前成立小學。由於彰化縣還沒有公辦民營條例,苗圃小學一直是以非學校型態經營,沒有補助,因此財務頗有困難。

一年多前經歷一次大分裂後,苗圃小學遷至新校地。該地僅一棟三層樓房,空間有限,不過院子從前是農地,倒還滿大的。為了將新校地改造得適合學生學習,梅老師帶著家長們除了整理環境、建築外,還挖了一圈「環水系統」,讓一個動態的生態環境,出現在校園之中。這個環水系統很精彩,有人定勝天的味道。

蒙特梭利教學法源起於二十世紀初,意大利醫師瑪麗亞.蒙特梭利發明的教具教學法,以及後繼者艾瑞克森等的人類學、發展心理學研究。瑪麗亞.蒙特梭利最早研究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,並發現透過他所發明的教具,那些學生可以較好地學習事物。於是,他認為對一般學生也會產生良好的影響,便成立「兒童之家」,給三至六歲的兒童。其成果深受學界肯定。

瑪麗亞.蒙特梭利自己並不認為這套教法一定適用於六歲以上的學生,因此也沒有創辦小學。後繼者將他的理論與方法擴充、推廣,才成為十五年一貫的體系。在美國和台灣,蒙氏教法被當作幼教界的優質教育;不過小學以上的蒙特梭利學校並不多見,台灣更是只有苗圃一所,因此格外值得了解和介紹。

目前台灣所謂的蒙利梭教學法,並非完全來自瑪麗亞.蒙特梭利的設計,而苗圃又因文化差異而有所調整,故苗圃的理念可說是梅老師個人的理念和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綜合體。除了蒙特梭利理念外,特別重視鄉土文化。梅老師對鄉土文化的用心,比許多鹿港的青壯一代,更加深入。

苗圃理念,整個是以「操作」及「訓練」的概念為基礎,強調學習的有效性及有機性,讓學生透過探索教師所預備的環境,將預設的概念及技能內化,並建構自已的知識體系。因此,教師並非知識的直接提拱者,而是間接提供者。

整個蒙氏教法的基本假設是:學生透過操作得到經驗,整理經驗而建立的知識,會比抽去經驗的知識更能內化。目前這已是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的想法。只是完全摒除教師角色中所具有的標記功能、經驗討論和直接傳承,就學習效率來說,未必理想。

目前苗圃學生只有二十多人,規模極小,師生比達到1:5。

第二節 我的整體印象

其實,在正式參訪之前一年,我就曾去過苗圃一次,那時還苗圃還未分裂。梅老師請家母和我去帶他們學生學習開會討論,名為「孩子會」。會中有一段是讓他們把對父母的希望說出來,再寫上白板逐項討論。結果希望爸爸不要抽菸、酗酒的就很多,還有些小孩在家裡會被父母打。具有良好討論氛圍的家庭,看來是極少數。

我那時相當震驚,為什麼彰化另類學校的家長會是如此?這在我過去的經驗中是完全不可思議的。抽菸也就罷了,酗酒、打小孩的父母怎麼可能把小孩送到另類學校?後來才知道往往是父母中的一方比較關心孩子,也比較勇敢,有心尋求另類教育,但是家庭內部還沒協調好。

梅老師曾在台北待過,卻選擇在中部辦學,清楚知道兩地文化不同,辦學的難易也大有所異。不說別的,中南部的教育文化資源就比台北少很多,要推行另類教育,更加困難。

不過,梅老師重視鄉土,也覺得另類教育不應只是為台北的少數人服務,便選擇了彰化。這一來可吃了不了苦。三年來未脫草創期,分裂時又元氣大傷,目前努力整頓,但學生人數不滿三十,又沒有政府補助,經營不易,存亡仍是未知數。

我去參訪時,也清楚草創期的學校必然有很多問題,混亂也在所難免,因此比較著眼於理念、方向和具體措施,要看成果的話現在還太早,至少得等到發展期才行。至於草創期必然的種種混亂,多說無益,反正若能渡過草創期,必當有所改進,否則便無法續辦了。

苗圃的校園文化有待發展,不過硬體部份倒是相當可觀。教室佈置、教具設計本來就是蒙特梭利系統最強的部份,梅老師又在這點特別用心。若讀者有機會去苗圃,必會驚歎於環境和教室的佈置的別具匠心。

如果苗圃像慈心、雅歌一般有政府補助的話,經營不構成壓力,應該可以早日脫離早創期。不過,經驗顯示,通常另類學校都得靠自己脫離草創期,進入發展期,展現出好的成果後,政府才會接納。很少有地方政府像宜蘭縣那樣,肯以「公辦民營」的型態,用公家的外部資源,和民間的人力資源,合作發展實驗教育。台北縣原本對種籽也差不多是這樣,現在則留了法源卻撤掉補助。苗圃無適當法源(只好用非學校型態法),更無補助,又未脫草創期,十分艱辛。

接下來,我們來看看〈參訪報告〉。

第三節 學制簡介

苗圃彰化社區合作小學的教育核心目標是:自動探索、獨立研究、尊重環境、重視歷史。

苗圃的課程分上午的主課程和下午的共同課程。主課程,也就是數學、語文,採自由探索模式進行;共同課程,包含地理及地球科學、生物、歷史、延伸教學(活動課程與社區參訪)、幾何等,每週各一個下午。中午有一個聚會,交換生活心得。

在上午的數學、語文學習時間,學生和教師討論並設定今日的工作進度(學習進度),之後自行操作教具、探索、練習,有問題再找老師。教師並不主動提供知識,甚至也不特別鼓勵學生前來求助或討論問題。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和觀察者。引導者在於準備資源豐富的環境,並在學生不專心學習時給予提醒以維持秩序;教師在每天早上談工作進度時也扮演引導角色。因為有些功課是固定的,所以學生的工作進度雖有個別差異,但不致於一片空白。

下午的共同課程是為了開啟視野,透過古今中外的歷史和生命及地球的演化,讓學生的目光不致被局限於一個狹小的時空中。許多描述混沌初開或生命長河的「啟發故事」也具有相同功用。

其中,延伸教學大量運用社區的文化及自然資源,讓學生透過體驗,實際感受鄉土藝文、自然生態。平均學校每月會帶學生出外兩次,參訪毛筆及硯台的製作、抓泥鰍、種水筆仔、遊高山等等。彰化鹿港在工業化的過程中,與原本豐富的文化資源脫節,年輕人不再重視家鄉的文化,苗圃則積極地與傳統文化和社區資源連結,拉近文化的根。另外,苗圃也有些台語課程。

在學程設計上,分為兩班:6~9歲(一至三年級)、9~12歲(四至六年級),班內完全混齡教學。苗圃理想的規模是:兩班各30人,各由一位主任教師、一位助理教師負責帶領;另外一組準備班,給特教學生,也是一位主任教師、一位助理教師負責。由於剛經歷一次大分裂,師資來源又不足,目前師生數皆不如預期,師生比也比較高。目前22人中,只有不到5人的9~12歲學生,最大11歲;準備班學生也不到5人。因此,將6~11編為一班,由一位一位主任教師、一位助理教師、一位實習教師負則帶領;準備班由一位非正式教師負責帶領。嚴格來說,苗圃真正有教學經驗、並受過完整蒙特梭利師訓的教師,只有梅老師一人。

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,助理教師和實習教師對教學成效無制度上的負責對象,對學生的瞭解也未必深入。加上教師刻意避免干涉學生的學習,導至學生溝通、討論機會較不足。同樣地,由於過度依賴教具,學生的創造、練習機會相對較少。特別是國語文的部份,除了字卡教具和非強迫的日記作業外,學生只有生字練習而已;相較體制學校和種籽、慈心、雅歌等學校,苗圃學生的閱讀、寫作機會較少,因此,文字使用能力和創造力似乎也相對偏弱。

第四節 生活部份

學校給予學生參與生活討論的權利,但權力的核心在教師,學校沒有約束全體師生的憲法。因此,學生的權利和空間是由教師給予的,教師也有權隨時收回。

雖然立法權並未下放,苗圃還是讓學生參與制定部份規則,如不可使用暴力、尊重生命等等。因為這些規則在執行上有許多解釋的空間,所以擁有解釋規則權力的教師,便掌握了司法權。

在法規和道德約束的執行上,教師儘量不作懲罰,而以規勸、教導和責罵的方式,訓練學生尊重規則;學生間有衝突時,教師只是把當事人找來,讓他們自己談。原則上教師不作實質裁決。校園暴力的問題,在苗圃有時也會出現,而主要的處理方式,強調教師的教誨與等待。

就制度面來說,苗圃是主任教師治校的政體,既非君主立憲,也非民主或貴族制。公民意識的培養、討論文化的建立、校園民主的落實,雖非蒙特梭利教學法所強調,但是,我相信,若苗圃將這些向度納入體系中,會對學生的思辨、創造、獨立都有直接的助益。

第五節 特色

「環境預備」:

從環水系統、校園佈置到教室佈置,看得出苗圃在環境預備上的用心。在一個不算大的校地內,豐含自然、人文資源,以及可獨立操作的眾多教具。苗圃的環境、教具及圖書,足以成為一個在家自學的資源中心了。我認為,好的環境預備,對其中學生開展,大有助益。預備環境、設計教具也是蒙特梭利教學法中,最強的部份。

「視野開展」:

苗圃根據蒙特梭利教學法,對視野的開展相當重視。許多課程設計都是為此,比方說每月兩次帶出校外的延伸教學,便是一例。透過視野的開展,才不會局限於既定的框架之中,坐井觀天。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目標之一,在讓學生有能力主動探索,拓展自己的視野。

「歷史感」:

苗圃相當重視歷史。無論是地球科學、生物演化、人類歷史,都在拓展時間向度的視野,也就是歷史感。歷史感相當重要,能讓人不再被局限於自身短暫的壽命,而能將視野向古代延伸,進而能通古今之變。我認為,另類教育既是創新,容易因改革色彩,而對歷史有所輕忽。苗圃重視歷史,足為借鏡。

「文化的根」:

文化的根,也就是鄉土。與一般的歷史不同的是,鄉土歷史與文化更貼近自己的生命。歷史教育與鄉土教育並重,便能更加完整。再者,鹿港本是擁有豐富傳統文化的地方。苗圃與社區密切連結,一方面擴展學生視野和鄉土意識,二方面也實踐了教育的社會意識之一:文化傳承。

「教具」:

蒙特梭利教學法本以教具見長,而梅老師又為了適應中國文化,將教具改良,又自製了許多新的教具。教具設計的根本是:讓學生能自行操作、概念單純化。教具能提供相當具體而豐富的經驗。

「主動探索」:

在學制上,苗圃讓學生有相當的空間從事主動探索。雖然環境是預備好的,但其豐富度相當高,足以滿足大部份學生的胃口;再加上網路資源,可說無遠弗屆。學生有了主動探索的空間和動力後,才能主動地建構自已的知識體系。

「自我訓練」:

苗圃透過教具和學制設計,讓學生從事自我訓練。任何的訓練,若是強迫的,便會產生如麻痺化經驗般的副作用;但自我訓練則不會,因為學生自己有時間分配的權利。不過,若對知識的熱愛不足,那麼自我訓練的動力便不會足夠。這點必須注意。

「觀察」:

在苗圃,教師主要作為引導者和觀察者的角色。敏銳的觀察、觀察記錄的分析,也是蒙特梭利教學法所強調的。教師除了對「教了什麼」應該有所覺察外,對學生「學了什麼」也得清楚。如此,才能不斷修正課程設計、教材教法,從教育中成長、學習。同樣地,這也點出了目前學界當紅的「行動研究」的價值。

回頁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