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際交流:《另類教育在台灣》第二章

第一節:導言 第二節:我的整體印象 第三節:學制簡介 第四節:生活部份 第五節:種籽精神簡介 第六節:特色

第二章 種籽學苑--自主學習的實驗

「自主學習,不是一種知識或技藝的學習,而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:瞭解自己、瞭解環境、創造最佳互動可能、並著手實現,保持不斷反省的生命態度。」--〈參訪報告:種籽〉

第一節 導言

種籽是我的母校,也是從發展期邁進成熱期的一所小學。種籽走的是「校園民主」路線,沒有任何現成的理論基礎,融合進步教育之各家思維,從實驗中慢慢「長」成的。

十年前,家母李雅卿女士及一群有心辦學的家長,在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支持下,創辦了「毛毛蟲學苑」。後來經過數次理念辯論,毛毛蟲基金會退出,學校遷至烏來鄉信賢村的泰雅部落區,並改名為「種籽親子實驗學苑」。

家母是念法律的,對自由主義的法哲學頗有反思。加上她熱愛自然,練氣調心、打太極拳,對中國道家的生命觀也有很深的體悟。家兄坎苛的學習歷程(詳見《成長戰爭/商智》),使得母親瞭解到生命的多樣和堅韌,也確信沒有一套體系能適合所有孩子。因此,他創辦自主學習學校,把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孩子,成人只作為陪伴的角色,並協助孩子瞭解自己、瞭解這個世界。「教育從孩子當下之所在開始,而非從成人當下之所在開始」,這句話說起來容易,但這種「虛以待物」的精神,除非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人,很難放得下。

種籽的草創期,可說是從零開始。辦學的家長們都是從體制學校「出走」的,很清楚知道學苑「不要」什麼(體罰、威權管理、獎懲操控、惡性競爭),卻不清楚「要」什麼。一開始的信念,只有「信任孩子,學習即生活」和「綠色,和平,人文」三大精神。這些基本精神,至今未變,只是作法不同了。

當初種籽曾經參考過各種教育理論和模型,也受到美國自由學習學校的一些影響。但是,大家都覺得無論是哪套理論、哪種模型,都不盡理想,不如從頭來過,當下心安就好。也是因此,種籽自創「自主學習」理念,既不使用「自由教育」也不稱為「自由學習」。畢竟我們的做法與美國的自由學校並不相同。把握原則和方向,細節則讓它自然長成,也是種籽精神之一。

第一章提到理性傾向和經驗傾向,種籽便是典型的經驗傾向,只是家母和其他老師、顧問先生們都不輕視知識的重要,所以大量從其他地方尋找值得借鏡之處。像目前種籽的生活法庭制度,便是丁凡老師從瑟谷學校訪問回來後,提議比照的(只不過沒有使用法典,而採判例制)。

經驗傾向的種籽,可說是完全的「實驗學校」。因為它不是由一個教育理論為引導,而是在真實對應下,從經驗中慢慢發展成形的。

記得種籽第一週連校規和課程都沒有,直到學生們再也忍受不了無聊和失序,主動提出規約和課程的要求,才有了生活會議、生活公約和課程。其他種種制度與傳統,也都是因應真實需求發展而來的。當時我年級小,還不覺得,現在想想,成人一開始能放手讓孩子去摸索,又能適時地建立制度,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智慧。

不只公約,後來的自選導師制、生活法庭、語文數學必修、試讀等制度也是摸索而來的。現在的種籽已漸趨穩定,但面對真實,適時調整的精神仍在。也是因為經驗傾向,抽去人為的威權,讓人與人的對應能去掉外加的身份,又同時保有清晰的界限,而能自成一格。

教師團治校,苑長輪任制,也看得出種籽刻意去除權威的行政平權設計。而行政輔佐教學這點,則和其他另類學校一樣。

種籽目前有學生約八十名,師生比1:10。

第二節 我的整體印象

老實說,要讓外人瞭解種籽,還真不容易。連同在另類教育界的人,對種籽多半也都認識不深。每次外界的參訪者,都或多或少會感覺自己像〈桃花源記〉中的漁人,到了另一個國度一般。

《莊子.知北遊篇》裡面有一個故事,大意是說有一個名叫「知」的人,想要求道,就四處尋訪高人。有一天他遇到了「無為謂」,就問:「如何能知道?如何能安於道?如何能得道?」無為謂都不回答。

後來「知」又遇到了「狂屈」,問他同樣的問題。狂屈回答:「唉,我知道,我也願意告訴你,但我忘了我要說什麼。」「知」就跑去找黃帝。

黃帝說:「不去思慮才能知道,不去處世才能安於道,不去追求才能得道。」「知」說:「你和我都知道這個道理,那兩個人卻不懂。那誰才是得道之人呢?」

黃帝說:「那無為謂真是得道之人,狂屈也接近了,我們兩個離大道還遠得很呢。懂的人就不會說,說的人就不是真懂,所以聖人行不言之教。」

又如,活在水中的魚不知水的存在,活在道中的人不知道的存在。種籽的特色在它的精神,而無形的精神是難以言說的。我自己小學和中學都在自主學習學校,深深覺得這裡體現了教育的重要價值之一的「真」。

以我主觀經驗來講,種籽是極少見的好學校。但是,好在哪裡,卻又說不大出來,就像「狂屈」一樣。幸好家母所著《種籽手記/遠流》和《乖孩子的傷,最重/元尊》詳細地記錄了種籽的草創期和發展期。至於邁向成熟期的現況,希望〈參訪報告〉能提拱一些描述。

我去各校參訪時,都是抱持著一種虛以待物的「海綿心態」,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換了一套。寫完報告後,往往那些價值觀揮之不去,我就去種籽過一天的生活,和師生們聊天、玩牌、打球,之後,就又能回復原本虛以待物的狀態了。

因為種籽允許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去體現,因此種籽精神是有機的,存在於每個共享這個精神的人心中。我用道家的方式理解它,而很多人用別的方式理解它。無論用什麼方式,它都是我們這些人彼此溝通和同感的重要橋樑。

這個暑假種籽擴大招生,來了四十幾位試讀的學生,學苑就廣邀校友們回來當助教,幫忙帶試讀。一邀就邀到了快二十人,其中有各屆畢業生,有的彼此間從未當過同學。說也奇怪,我們這些人不管以前熟不熟,合作起來倒是分工清楚,乾淨俐落,愉愉快快,沒一人怠工報怨。

暑假試讀最後一天下午野外課,所有人下到溪流區。那溪流區可不是鬧著玩的,最深的跳水潭連大人也踩不到底。教師人力有限,就特別囑咐我們這些助教,注意哪幾個比較莽撞的試讀生,怕他們出事。誰盯誰都分配好了一行人才下到溪邊。那些被盯的人自己還不知道呢!

結果我盯的試讀生正好出事,在跳水潭溺水,被我一把拖住,背著游到淺水區。自此他再也不敢莽撞送死了。

記得三年多前有一回,我就讀的國中校園中有虎頭蜂築窩,卻沒人知道。一日我們幾個同學在樹下玩球,不料一隻虎頭蜂停到我頭上,猛地叮下。虎頭蜂是台灣常見蜂類中最毒的,一叮又叮在頭上,當下我痛得話也說不出,只是跪倒在地,拚命抓頭,要把牠揮下來。那時我頭髮稍長,幾揮之下揮不掉牠,牠又打算往裡鑽,再叮幾下。

在場的同學都呆住了。只有一位我在種籽就認識的同學,臨危不亂,幾步奔到我身後,手指一彈就把牠彈落在地,一腳踩出卻沒踏中,讓蜂逃了。若不是他及時來救,我讓虎頭蜂多叮幾下,說不定有生命危險。

這種有驚無險的安全教育,在種籽屢見不鮮。別說溺水、虎頭蜂,連赤尾青竹絲等致命毒蛇也有人見過。學苑週圍又是山林,又是溪流,可說是危險重重。新生一進來,都要先學會迴避危險,辨視有毒的蜂類和蛇,分辨深水區和淺水區,才不會出事。因為環境真實,所以種籽的安全教育從非空言,而學生們也由此建立了和自然的關係,既不過份恐懼,也不莽壯涉險。

種籽的重要精神之一是:自我負責。種籽的成人不幫小孩擋掉所有的危險,而是教他們分辨危險;同樣地,面對學科學習,成人也不會替孩子負責。老師的責任是好好教,好好學則是學生的責任。種籽只有語文、數學兩科必修,不想學的孩子,真的可以其他什麼課都不上。

有一個種籽的學弟曾說:「種籽就是一個你想學就會學到很多,不想學就什麼也學不到的地方。」講得真是貼切。我們相信,唯有認清「學習是自己的事」,才能對學習有所自覺,賦與所學意義,並將知識和經驗內化為生命的一部份。

不過,這幾年風氣改變,不進課堂的孩子愈來愈少,師生亙動良好,學生對學習的胃口也變得很好。這和草創期時,教師們需努力研究、進修才能找出有效的教學方法,來面對我們這些在主流學校已被「搞壞胃口」的人,真是天壤之別。

接下來,我們來看看〈參訪報告〉的內容。

第三節 學制簡介

種籽學苑的教育核心目標是:自主學習、熱愛生命、清明自在、真實生活。

種籽從一到六年級,都是全天上課,上午導師時間之後三節課,下午三節課後掃除,之後導師時間。

導師每學期由學生自選,教師依照學生意願分配。導師對學生來說亦師亦友,師生間常笑得很大聲。其實,教師每週都有教師會,會中做各種校務教學的和學生個案的討論,所以老師們對學生的狀況,無論是特質、情緒、人際、生活、學習、家庭等等,都瞭若指掌。

課程除語文(欣賞、創作、工具能力)、數學和六年級的畢業製作是必修外,其他都是選修。

必修科依程度混齡分組上課,師生也可以視需要商量換組。如有個別需求可和老師約個別課程。因此,不會出現一般學校內大班上課造成的程度落差。

必修的教材由教師自選或自編,有時也會選用一般的課本、習作。語文教材的自選比例比數學高,因為語文的教材較與學生的特質、興趣相關。

數學課雖然教材相似,教法仍是大不相同。種籽的數學課同時重視理解與訓練,並在混齡分組的環境下,發揮創意教學。種籽從一開始的數學教學思維,就是建構式的,透過遊戲、量感經驗等活動,讓學生學得「有感覺」。

語文科分為欣賞、創作、工具能力。欣賞主要是多接觸不同的讀物,以培養視野、對文字的熟悉、閱讀能力;創作主要是提供學生不同的表現形式,讓學生發揮創意;工具能力則偏重提升字彙量和熟練度。由於教師自主性高,語文課也常利用繪本、故事牌等道具來帶活動,不限於單一的形式。

由於語文數學屬於必修,能讓學生明白其重要性,加上教學方式深具創意,學生對學習沒有什麼抗拒,狀況大都良好。畢業生到中學時,學科表現上沒有顯著落差。

選修科目變化多端,彈性很大。常常哪個家長心血來潮,或哪個老師又想出了什麼新點子,想拿來與學生分享的,就會開一門新課。以下是一些選修課的例子:自然、美術、泰雅文化、表演、體育、籃球、英文、烹飪、吟唱、武館、土地之旅、網頁、理化等等。

每學期初,學生都會收到一本「教學規劃」,老師們也會在第一次生活討論會上做課程簡介、回答問題。還看不懂規劃的學生,自會找家長協助。

期初有兩週的加退選時間,讓學生試課。等加退選確定了,便不能再任意進出課堂。每堂課都有自己的課堂規約,是師生談出來的。一般來說,教師可以請經提醒仍不斷干擾課堂的學生暫時離開,以維護課堂其他人的良好感覺;老師也可以將多次不進課堂的學生除名。

期末的「期末評量」裡,會有導師和各科老師對學生的觀察、建議和評語,讓學生及家長有一個檢視的機會。

六年級是最忙的。在畢業之前,每個學生都得經過體力的畢業挑戰,以及學業的畢業製作。畢業挑戰通常是登高山,也有辦過長程單車行、野外求生等等;畢業製作則是依照個人的興趣製作個人專題,像昆蟲研究、個人網頁、謝師宴、戲劇公演等等。

畢業製作課是六年級必修,老師會協助指導,但主要還是靠學生獨立完成。

除了上述的學制,種籽還有一些傳統:每年一度的文化日、運動會以及種籽日;還有每學期三次的親師談話會;每學期的期末晚會(或畢業晚會)。

第四節 生活部份

生活上,種籽是以討論(理智)、尊重(感覺)的文化為主導,生活討論會、生活公約及生活法庭為表象。為什麼都加了「生活」呢?可能是因為它們都是生活的一部份吧。

整體來說,種籽可說是落實了道德教育、人權教育、公民教育和法治教育。

討論文化是創校精神之一,也就是「什麼都可以問,什麼都可以談」。一般成人往往會對一些問題避而不談,或以「將來你就會知道了」敷衍;在種籽這種態度反而是禁忌,因為這不只表示不願意討論,還忽視了小孩的感覺。

種籽的文化之一是重視感覺。種籽的人(無論年紀大小)都敢發問、樂於討論,不願接受不合理又不舒服的事。種籽人認為感覺無謂合不合理,都是真實存在的,不應被壓抑、忽視。當然,因感覺而起的行為未必合理、合法,但在處理行為的問題時,仍要讓對方知道,他的感覺並未被忽視。所以說,種籽的法庭是教育庭,重視感覺,以教導為主要目的,審判、制裁則屬於次要目的。

由於種籽同步重視理性與感性,種籽學生的同感能力、對人的敏銳度都很高,眼神明亮、極少壓抑與恐懼。

至於生活會議,是真正的民主機制,師生平等。會議的內容,主要是公約和各種界限,或是生活上的事項,不包含教學。討論出的結果,大家都必須遵守。維持會議進行的主席團,是自願參加的,通常是由高年級的學生擔任。會議中任何議案都會經過充份的說明、答問、討論,等到沒有人要發言了,才會表決。因此,在種籽的生活會議中,討論比表決重要,這也是民主精神的關鍵。我認為,若非如此,直接民主很容易變成民粹,還不如貴族制(少數理性統治)呢。所以這是種籽非常可貴的部份。

生活公約,就是學苑的法律,也是最高的規約。每一條都是經過充份討論後,過半數決通過的。要翻案的話,得找五人連署,才可提出翻案;再經過半數決,才能成功翻案。違反生活公約,或使他人不舒服(在公共場合太吵等),經提醒三次不聽後,可向生活法庭提出告訴。若是嚴重的事(如打人、破壞公物),一發生便可提告訴。

法庭由法官團負責,受理各種違規與侵犯他人的案件。法官團是由期初生活討論會中,經過個別過半數信任投票選出的,負責維持正義。處理案件時,被告的導師會陪同,作為心理支持與協助指導。處理案件一般會先請雙方將事情的始末弄清楚;確定事實認知一致後,再問事情背後的理由與感覺;等到理由解釋完、感覺表達完,法官才作判決。常見的判決有:當庭道歉、相互道歉、損害賠償、幫對方掃地、最後上交通車一天、回家一天等。

回家一天是最嚴重的,只有打人、藐視法庭等嚴重案件才會如此。一方面是因為學生都太喜歡上學了,二方面是因為若一學期內累計回家五天,便得離開學苑。

法庭讓人知道界線的重要性,並維持了學苑的秩序與安全。種籽的學生對規則都相當尊重,一方面是因為規則是在生活會議中訂下的,自己有參與的權利;二方面是因為法庭的權威。法庭是教育庭,不以傷害學生身心的方式做為罰則,而在讓學生瞭解規則背後的道理,而判決都會嚴格執行。在師生心裡,法庭具有真實的權威。

另外,公約和法庭對老師也一樣適用。過去曾有老師被告的例子。這在一般學校非常少見。

第五節 種籽精神簡介

種籽精神可說是道家哲學在教育場域的體現,融合希臘哲人式的討論文化與近代自由主義,所形成的一種精神。這種精神,需要全面與深入的瞭解後才能看出。雖然不易瞭解,但這種精神對師生的成長是極關鍵的。

道德經有言:「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」;又曰「太上,不知有之;其次,親之譽之;其次畏之;其次侮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猶兮其貴言。功成事遂,百姓皆曰:我自然」。

種籽便是這樣一所學校。老師、學生和家長一同成長、學習、探索自我、認識世界,這是種籽最特別之處;只是初來乍到之人,常會以為種籽有的只是山林、溪流和真誠對應的人。

種籽資深老師的境界是「得其道而忘其言、得其意而忘期形」、「得其環中,以應無窮」。對教育之「道」有所體悟,便不再需要刻意為之的「術」與「招」。我認為,真誠的教育「美而不華」、虛偽的教育「華而不美」,種籽無論課程設計、教材教法、生活制度,都是「美而不華」。也是因此,初來乍到之人,往往看不到它的好。

不過,種籽也並非適合每一個人。有些家庭的價值觀和種籽精神相差太遠,又不願改變,學生便較難自在生活;有些轉學生已習慣原本的學校,會需要經歷解放再重建的過程,其中有一小部份的學生會有適應困難、無法溶入的情形;大部份學生經歷轉變後可以過得很好。轉變的時間或長或短,端視孩子的性格和家庭的對應而定。

種籽是經過不斷發展、轉變而成形的,未來也將不斷發展、轉變。種籽精神中不存在「完美」,只有「向上、向善」與「當下心安」罷了。因此,無需太著眼於長遠的目標,只需顧好如何走下一步,便能將學校帶往好的方向。其實,我認為,教育場域本不可能完美,種籽的經驗取向態度可能比硬要標出完美目標的烏托邦主義,更踏實些。

第六節 特色

「自主學習」:

自主學習,不是一種知識或技藝的學習,而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:瞭解自己、瞭解環境、創造最佳互動可能、並著手實現。由於成人既不操控、也不欺騙、更不替孩子承擔,種籽的學生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由,並學習選擇、負責,自己承擔生命。種籽學生的自覺和自我探索的深刻度,都非常高。

「師生平等」:

種籽的老師是與學生共同成長的,而非單方面的付出。師生都先以「人」的身份對應,將「教師」或「學生」的角色看作次要的。若是放不掉教師的面具、不以真實的自我與人對應,是無法當好種籽老師的。偶有試教後放棄的老師,總是因為他內心深處無法回答「我憑著什當老師?」這個問題所致。

對於能真實對應的老師,來種籽便是一次自我探索的生命體驗,也是創意的實現、學習的旅程。許多老師在任教的幾年當中,對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體悟。我認為,能實現「教學相長」,並在教育場域中自我實現,是很重要的。也是如此,師生平等才是可能的。

「知識之美」:

種籽的老師對自己所教的科目,不分必選修,都要有相當的熱情。這並非教育的熱情,而是學習的熱情。教師本身必須是一個自主學習者,才能將這種生命態度,以及知識之美,傳給學生。種籽老師不能威脅、不能利誘、不能用獎懲等操控手段,要讓學生熱愛學習,唯有透過自己的學習經驗,體現出知識之美。

「加分概念」:

種籽並非由一個理論或一個模型建立而成的,而是由經驗中發展而成的。由理論而成的學校,難免會有一種「扣分概念」,也就是說,以離理想多遠為檢視標準,達成理想才是完美。然而,種籽是由經驗中累積而成的,特別注重「加分概念」,也就是說,不去想像完美在哪裡,而是想如何從目前的狀況進步、發展。甚至於連「進步」這個概念都不常用,而代之以「當下心安」。面對真實,往往可以得到許多超出理論之外的洞見。

「討論文化」:

種籽的主要開放之處便是討論文化。沒有禁忌的話題,沒有敷衍的答案。人們習慣同理別人的感受,並理性溝通。老師沒有外加的權威,純粹以德、以理服人,也願意接受質疑。種籽的討論文化平衡了理性與感性,值得借鏡。

「真」:

注重真實,很少虛文是種籽的特色之一。師生間直呼名字,也沒有什麼集體的儀式(如早朝、升旗)。學生在校外會注重必要的禮節,但在校內只要不故意使人不舒服,便是尊重了。因此,師生都習慣真誠對應,對虛假偽飾很敏感。而且,種籽的人都習慣正視並表達自己的感覺。我認為,在小學階段,能自在表達自己的感覺,而非忽視或壓抑,十分重要。

「玩」:

種籽師生的共同特質之一是愛玩、會玩、敢玩。由於空堂的時間多,使得學生會嘗試各種不同的遊戲,甚至自己創造新的遊戲或新的玩法。老師們也常參與創造,一起玩。在種籽,「玩」是具創造力的,是被鼓勵的。因為遊戲中充滿學習和創造,又有樂趣。透過遊戲,可以學習對規則的尊重、對肢體的控制、人際相處、想像力、創意、邏輯思考等等,不勝枚舉。

種籽的教學裡也大量運用遊戲。遊戲的教學上效果主要在讓學生覺得有趣、主動發展自己的策略與思路,並自然而然地尊重規則。遊戲沒有規則就不好玩了,同樣地,學校沒有規則也會不好玩。種籽學生對規則都十分尊重,和遊戲有密切關聯。

「民主法治」:

種籽的生活會議、公約、法庭組成了一套良性運作的法治系統。首先,因為公約是一起討論、制定的,人們遵守的意願便很高,也較能清楚規則背後的道理;再者,法官團由生活會議中信任投票產生,具有公信力,接受判決者較會服氣。除此之外,我認為,除了事情發生後隔一天再開的法庭具有讓雙方沈澱、反省的效果。當下的處理往往會因為情緒而失去理智,但事後便不致如此。當然它重視感覺、釐清事理的討論是最重要的精神。

「大旅行」:

種籽每學期都有一次五天四夜的大旅行。學生能籍此拓展視野、遊覽各地,教師也可藉機從事各種校外教學。「百聞不如一見」,歷史、地理等實地觀察,效果很好。更重要的一點,學生可以由此學會共同生活的規矩,以及旅行相關的知識。年紀小的學生偶而離開家一陣子,對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也大有幫助。

「混齡分組」:

種籽必修課依照程度混齡分組,可以避免同一班級內程度落差太大的現象,增進學習效率。學生也不容易感到挫折(對較慢的學生)或無聊(對較快的學生)。而且,由於尊重與接納的精神,學生縱使有同儕壓力,也不會變質成惡性競爭。每學期重新分組,因此跳組或留原組都是常有的事。這也是讓學生得以真實面對學習的設計,不會到畢了業還不知道自己學了多少。

「必選修制」:

種籽的必選修制,兼顧基本能力與學習動機。大量安排選修課的好處很多。如不被強迫上課,學生的學習動機會比較強;另外,學生因此能有許多空堂,可以玩,也可以藉此學習時間分配;空堂的存在也讓學生上課時能更專心,而不會過度疲乏或因想玩而分心;充份的興趣試探也讓學生更早瞭解自己、產生自信。這是為什麼種籽的學生看起來比同齡的孩子成熟的原因之一。

「建構式數學教學法」:

由於是必修,種籽花了很多力氣在研發、整理數學科的教學法上。事實上,早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八年以前,種籽便在做真正的建構式數學教學法了,成效良好。實際的教學方式,詳見第六期〈另類教育電子報〉中〈佳仁老師談從遊戲中展現數學的美與秩序〉一文。

「尊重與接納」:

種籽的精神之一,便是尊重與接納,因為人人不同。在種籽沒有單一向度的評比與競爭,也很少只用量化分數打的成積。種籽不鼓勵競爭、不貼標籤,卻對每個人的「特質」很重視。專長、學習風格、優勢、劣勢、人格特質等等都是「特質」的範圍。因此,種籽的老師多半對特教領域甚有瞭解,但從不用「特教生」這個名詞給學生貼標籤,好像他們「不正常」似的。種籽精神中,人人不同,無謂正不正常,只是人人都應瞭解並接納自己和別人的特質,從而找出良好的對應模式而己。

回頁首